颍泉区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进事迹(一)

发布日期:2020-05-08

作者: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4352

为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充实和优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热情,颍泉区共评选出10名同志为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孜孜不倦追求专业高峰

                     ——阜阳市颍泉水利建筑有限公司韩记

 

韩记,男,1972年5月出生,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现任阜阳市颍泉水利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

“天道酬勤”是他的人生信条。从事水利行业28年来,他埋头躬耕,穿梭于村庄河塘、桥涵闸站之间,忙碌于烈日严寒、雨露风霜之中,每一次施工现场技术指导,每一趟现场检查,每一声叮嘱安全第一、质量至上,无不印证了一个奋斗者的足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佳绩。

追求卓越,刻苦专研,勇做专业技能第一人。担任企业总经理以来,在忙碌于企业管理的同时,始终不忘记对专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办公室夜灯长亮、出差路上手握书本、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是同事和职工对他的评价。经过不断学习,先后获得4个一级建造师资质证书(水利水电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和1个一级土建造价工程师资质,2018年被安徽省水利厅授予安徽省水利水电优质工程(禹王)奖中作出特殊贡献人,2019年被安徽省住建厅授予2017-2018年度安徽省建设工程“黄山杯”奖获奖工程主要完成人员,在国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他在埋头钻研业务的同时,为提高员工专业素养,采取各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培训,每年培训200人次以上,采取奖励的方式鼓励员工自学,考取更高级别的建造师、造价师等证书者,均有现金奖励。该公司掀起了学习热潮,职工们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得到很大提高,大家均鼓足了干劲。

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为公司全体人员树立了榜样。2018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他从外地出差回来,拖着沉重的行李和疲惫的身躯回到办公室,看到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类文件、账目,忘我的投入到工作中。一整天的舟车劳顿,再加上忙到夜晚没顾及吃饭,韩记同志竟昏睡在办公桌上,当家人打来电话猛地惊醒后准备回家时,发现还有一笔一线工人的账款没有审签,又投入到工作中,让家人送饭到企业中,致使一直加班到深夜,直到把剩余全部款项一张张审签核对完才回家休息。他孜孜不倦忘我的工作,换来了职工齐心协力、人人追求卓越的工作氛围,该企业一项项工程取得较好成绩,承建的项目荣获2018年度省水利水电优质工程(禹王)奖和2017-2018年度安徽省建设工程“黄山杯”奖,阜阳市优质工程一等奖,企业荣获水利部信用评价等级“AAA”级(全国水利行业信用评价最高级),安徽省劳动保障诚信示范单位、全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安徽省水利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单位等。

在韩记同志的带领下,公司全体员工,勇于拼搏,攻坚克难,脚踏实地正逐步实现强企富工的目标。



不懈追求 成就精湛医术

            ——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贾伟

 

贾伟,男,196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现任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安徽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学分会委员、阜阳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阜阳市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阜阳市医疗事故、工伤鉴定专家组成员等。

钻研医术,精益求精是他工作的出发点和毕生追求。参加工作以来,贾伟同志注重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曾5次外出到三甲医院进修学习,并多次参加各项学术会议、培训班。在结束白天繁忙的医治和行政管理工作后,晚上点灯夜学,学习国内外先进诊疗技术,及时掌握医学新动态,常主动向同行专家请教先进诊疗经验,并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临床实践,使自己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014荣获两项安徽省科技成果创新奖,同年荣获阜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年率先在我市完成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填补该院空白。先后主持完成阜阳市首例肋骨骨折环抱器内固定术,阜阳市首例全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开创阜阳市胸腔镜手术的先河。在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医药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作为一名医生,有精湛的医术是服务病人的“本钱”,拥有高尚的医德是服务病人的前提。贾伟处处为患者着想,坚持周末上班查看患者病情,为患者开药效好、价格低的药品。一次,一位患者拿着药品价格单问:医生,怎么才开十几块钱的药,这病能看好吗?他耐心的解释道:“你的病用这些药,再注意休息就可以医治,贵的药对你的病情没有什么益处。”真心对待患者,为医院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打造高质量服务窗口做出了示范带头作用,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担当尽责以身示范,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在抗击新冠病毒战役中,贾伟同志作为医院防控新冠病毒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连续三十余天吃住在医院,科学调动各方力量,仅用半天时间建成首个隔离病区,将各个楼层的水电设备、门窗玻璃、吊顶墙板等一一排查,排除一切安全隐患。每天对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巡查,始终在各病房一线救治病人。在该同志的带领下,该院保质保量完成了各病区的救治任务。

他不辜负党的培养,不辜负群众的信任,不辜负病人的期望,把自己的心血、精力、智慧都毫无保留的投入到医疗事业中,这就是始终不渝的执着追求,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良好医患关系的践行者

               ——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李习珍

 

李习珍,男,1974年11月生,安徽太湖人,副主任医师。现任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兼任安徽省神经修复委员会常委、阜阳市神经外科学会常委,阜阳市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他视病人如亲人,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受广大患者信赖和好评。他曾接诊一位女患者,因“脑出血”在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及脑积水等并发症,生存几率极低,家属一度想放弃治疗。患者家属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他,他接诊后通过仔细体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该患者仍有生存希望,愿意接受这个“烫手的山芋”。通过腰大池引流、每天多次注射抗生素等治疗方式,患者颅内感染得以控制,后行脑积水手术,患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虽然患者处于植物生存状态,但他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患者有苏醒可能,鼓励患者家属不要放弃治疗,帮助患者实施高压氧、针灸、理疗等康复性治疗,每天亲自给予肢体康复性锻炼,后家属因经济及看护等原因出院回家,他仍然不放弃,常电话联系患者家属,询问患者情况,并定期到家免费给予患者更换鼻饲管、导尿管等,在外地学习、开会时遇见知名专家,都会向专家请教、咨询治疗康复方案,并帮助家属联系北京知名专家,自费亲自陪同诊疗。经过近五年努力及坚持,患者奇迹苏醒了。

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益求精。他工作20余年来,他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神经外科诊疗工作,对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业绩突出,2018年率先在安徽省开展了首例三叉神经痛球囊压迫术,是阜阳市优秀中青年专家,专家库成员,阜阳市第四周期医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数篇论文,在省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受邀发言交流。

今年一月份新冠疫情暴发,他作为医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应急办主任及专家组组长,吃住在医院近两个月,虽然离家不足一公里,但是没有与近70岁的父母及上高中的儿子、两岁的女儿见过面。他身患高血压病多年,作为一名医生,深知生活规律的重要性,但为了疫情、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本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健康,始终奋战了抗击疫情第一线,获得“阜阳市卫生健康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现突出先进个人”。



努力做学者型 研究型的教师

        ——阜阳经贸旅游学校凌中新

 

凌中新,男,197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任阜阳经贸旅游学校专业教研组组长,阜阳市教育局职教局兼职教研员。

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是凌中新追求的成长之路。在工作中坚守教育初心,严格要求自我,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争做“四有”教师,执着践行着自己教育的人生誓言。先后荣获安徽省专业带头人、安徽省教坛新星、阜阳市名师等称号,2016年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凌中新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名师工作坊”。

他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不断钻研业务,教研理论逐步提升。在教学中,他有严谨执教的教学理念和求真务实的教研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教研水平取得喜人成绩,他做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研究国家级子课题两项、省教科院课题一项、市级课题两项。在CN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篇,有20多篇论文荣获省、市级一、二等奖。做为主编出版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中职财经商贸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教程》,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副主编参编出版教材4本,主持编写校本教材5本。

教学方法新颖灵活,深受学生喜爱。职业高中生里学困生相对较多,但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面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他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出了“尝试法实训教学模式”,注重养成学生课前预习习惯,课堂上注重提问技巧,由浅到深,逐渐加深引导,因材施教,耐心施教,直到重塑学生学习的信心。他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他的授课专业是学生人数最多专业,他的授课班级则是学生喜欢的“明星班级”。

潜心教学,不慕浮华,他的教学世界是丰富的。23年不断超越的从教生涯中,他身上表现出来的职业情感、职业操守和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职业境界值得学习。如今,他依然在自己喜欢的这片教育沃土上辛勤耕耘着,用师爱和职业精神在播种着属于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教师梦想。



孜孜不倦扎根农村真情服务“三农”

      ——颍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宋涛

 

宋涛,男,196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现任颍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粮油站站长。

在颍泉区各乡镇的田间地头,你常能见到一个瘦弱的身影,忙着给农民防治病虫害、推广农技知识、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种养业扶贫政策宣讲……即使是春节放假期间、疫情防控期间,他仍一心扑在工作上,克服重重困难,忘我地奔波在乡村的田间地头。

他专业技能的提升来源于田间,知识的播种也还原于土地。33年来,他扎根农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每颗小麦苗中获得新知,从种植大豆贫困户的疑问中获得研究动力,从走遍全区每个村庄的脚步中获得到启发。

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苗情监测工作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33年来,宋涛走遍了全区每一处田间地头,有时为解决田间监测发现的难题,他站在田头,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腿走累了、嗓子讲哑了。他常说农业技术员,就应当像马一样拉车、牛一样干活。多年来,不知骑坏了多少辆车,磨破了多少双鞋,共进行规定监测和应急监测千余次,撰写苗情监测报告几百篇,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今年春节及二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为了解我区小麦长势,掌握农药、化肥、种子、农膜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及农资经营商店开门营业、备货情况,他克服疫情风险、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每天一早深入田间地头、走访企业及农资经营商店,并及时汇总、上报调度表,回到家已是天黑,虽然很累,但是能为战胜疫情、恢复农业生产,作出一点贡献,心里感到很充实。

在科技扶贫工作中,宋涛同志和同事们根据颍泉区的实际情况,经全面调研和论证,提出把种植芝麻、红薯和花生等投入少、收益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项目作为种植业扶贫项目,被区委区政府采纳,在全区普遍推广,为贫困户脱贫增收做出了贡献。

他用自己的青春汗水浇灌出美丽的农业之花,在赢得广大农民的衷心爱戴和尊敬的同时,更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肯定。凭借扎实的专业技术、勤奋的工作作风,以及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宋涛同志先后获得安徽省农作物苗情监测先进工作者、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个人等多项表彰,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参与多个技术专著的编写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扫一扫用手机打开当前页